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

幸福摩天輪——文化人 不要等救濟




2009-10-06


「我今年五十歲了,堂堂一個大男人,但月賺萬零蚊,靠老婆撐起頭家,這個劇團還要我拿出僅有的積蓄來墊支,你說,我心裏多麼難受!」

        這是好朋友M吐出的抑鬱之言。他長得英俊瀟灑,年輕時是大劇團的當家小生,後來晉身大機構的高層,就是無法安心立命,迷途折返,創立自己的劇團,傾注滿腔激情於戲劇之上。十年耕耘,幹出了口碑,卻年年為政府是否繼續資助而心情忐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話,我思之黯然。但我認為,打從攤大手板向政府錢,便是踏進死胡同了。要得人家的錢,即捆綁手腳甘受它的約束,例如你演的是一個較冷門艱深的劇目,適宜在中環大會堂或文化中心演,但政府卻要你到偏遠的屯門大會堂演。好了,當你的戲場場爆滿,理應乘勝追擊加演,但政府場地演期有限,明年請早。「時」和「地」都受限制,無法闖出自己一片天。

        政府資助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,一切睇食飯,自己的薪水固然足襟見肘,連演員也要捐出一成報酬來資助劇團。我每次聽到生存這麼艱難,便無限唏噓。為甚麼做文化事業,就不能做得風生水起?文化人只能像乞兒般,求政府施捨?


        文化人而獲商業成功的,我想起了高志森、焦媛和詹瑞文。商業化是否等同庸俗化呢?但唯有財政獨立,人才有尊嚴,靠政府接濟,是會上癮的。同異夢,又怕他另結新歡,被忍心拋棄,慢慢變成了只管等家用開飯的怨婦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使非要政府資助不可,也最好過了萌芽期之後,即揮慧劍、斬情絲,自食其力,靠巿場的訊息調整生存策略。只有拋掉了拐杖,才能走得更遠。

        潘麗瓊


看了這篇文章, 我有一份感觸, 舞台上的演員, 不外乎是一種表演藝術, 大家一窩蜂的支持 "公仔箱" 的偶像, 我敢說舞台上的演員, 有多少不是千錘百鍊出來的好演員, 總比那些得個外表的公仔箱偶像中看又中用呀?  我絕對支持不一樣的表演藝術! 無疑要你付出百多元去看一齣不知可否的舞台劇, 確是比安在家中看公仔箱為之冒險? 但不竟沒有人支持下去, 新血又如果出現, 這樣下去, 只會變成一潭死水吧!


 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